整个实习有10周的时间,期间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从画图到建模型到制作手工模型到实地去踏勘场地等等。有很多和在学校学习不一样的体会。
上班和上学不同,上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自主的做事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到工作的时候则大部分是被派遣做特定的事情,可选择的不多。对于工作,无论是是有技术含量的还是打杂的,只要是交给我手里的,我就会想要好好把它完成。
从实习单位的情况看,似乎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做方案设计,也人是专门搞表现的,有的人是专门画施工图,也有主要搞人事关系的。而一个事务所要想比较好的运营,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大家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长,都能够在工作室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另外,虽然讲这个是施工图实习,但是真正画到的施工图还是比较有限的。其实这一阶段对于我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到最终的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是不是适合自这一行,以及自己将来的位置在哪里。
从这一阶段对于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体验,我对于制造业产生了兴趣。于是假期的时候参加了一段精仪系的机械基础实践小学期,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没有画到那种复杂的墙身图,但是画画减速箱,可能也是一种代替,那些图纸似乎要复杂于施工图,所以觉得心理比较平衡了。
工业产品之所以能做得比较精细,在于他们考虑了更多有关加工的问题,但是建筑上对这方面的关注就显得有点不够。就比如说,相互连接的机构的连接关系是紧密还是松弛,他们会讨论,而我们不会。有些地方会漏,有些地方会起翘,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这个紧密和松弛程度是靠“配合”来描述的,就是在公称尺寸一样的情况下,控制相对的公差和制造等级。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很多制造相关的问题,比如尺寸基准面、加工刀具留下的痕迹、公差配合等,就是这么一个成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使得制造业的精度能达到比较高,而我们常常只能用抹泥和胶来解决问题,太被动了。
其实整个的工作过程并不是很忙碌,但很奇怪的是,几乎很少有周末。可能这就是王丽娜老师之前提到过的行业的特点吧。有的时候也会有点颠倒黑白,加班也基本上是天经地义的。也不能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不同的人可能喜欢不同的工作状态吧。对于我,其实没有特别的喜欢,也没有特别的不喜欢。
比较建筑的施工图以及机械里面减速箱的装配图和零件图,发觉其实画图都还是比较像的。大部分的建筑图的构造方法其实比机械方面的简单一些。不过大家最主要用到的都还主要是两个手段——螺栓连接以及焊接。然而精度就相差比较大了。我们平时都有宁螺栓的经历,但是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紧得恰到好处?这个可能不是太多人会考虑,但有些关键部位,一个螺栓没拧紧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一个核反应堆的容器,如果漏的话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而如果航天飞机上的一个螺栓松了,可能上面的人都玩完了。所以在机械制造领域会对这一点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于是,一些带有传感器的扳手和螺丝刀就出现了,借助这些仪器,我们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精度。而建筑行业却没有,可能因为大部分建筑项目里面有比较大的余量可以允许我们即使做得不是那么精细也不会死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大家的构造和制造手段也都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由此可见,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少的限制反而成为束缚整个行业向着精细化发展的绊脚石。一个技术必须先要有需要开发它才会产生,但是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这个过程反过来却不行。比如在宇宙飞船、机器人上面攻克的技术可以推广到普通家用机械上,但反过来就很难了。在目前的建筑行业,没有那么多非常挑战的情况出现,技术的进步于是也放慢了脚步。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鸟巢好CCTV可能也有他们积极的意义,毕竟它们提出的无理要求会催促建筑解决问题手段的进步。
最后,说说我们工作室的大家。我们工作室有很多很有喜感的人,给大家工作之余增添了许多快乐。另外,我们工作室经常是到下午的时候有西瓜吃,大家一起吃西瓜的时候,互相交流一下、聊聊天、开开玩笑,气氛很好。
最后,觉得整个的实习阶段都比较开心,对于自己在做的工作,我都比较认真的对待,在这其中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缺陷,比如对软件的使用不熟练以及对规范的不熟悉等等。这都给我提供了激励我在今后进行改进的契机。
总的来说,整个实习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从实习单位的情况看,似乎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做方案设计,也人是专门搞表现的,有的人是专门画施工图,也有主要搞人事关系的。而一个事务所要想比较好的运营,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大家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长,都能够在工作室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另外,虽然讲这个是施工图实习,但是真正画到的施工图还是比较有限的。其实这一阶段对于我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到最终的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是不是适合自这一行,以及自己将来的位置在哪里。
从这一阶段对于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体验,我对于制造业产生了兴趣。于是假期的时候参加了一段精仪系的机械基础实践小学期,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没有画到那种复杂的墙身图,但是画画减速箱,可能也是一种代替,那些图纸似乎要复杂于施工图,所以觉得心理比较平衡了。
工业产品之所以能做得比较精细,在于他们考虑了更多有关加工的问题,但是建筑上对这方面的关注就显得有点不够。就比如说,相互连接的机构的连接关系是紧密还是松弛,他们会讨论,而我们不会。有些地方会漏,有些地方会起翘,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这个紧密和松弛程度是靠“配合”来描述的,就是在公称尺寸一样的情况下,控制相对的公差和制造等级。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很多制造相关的问题,比如尺寸基准面、加工刀具留下的痕迹、公差配合等,就是这么一个成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使得制造业的精度能达到比较高,而我们常常只能用抹泥和胶来解决问题,太被动了。
其实整个的工作过程并不是很忙碌,但很奇怪的是,几乎很少有周末。可能这就是王丽娜老师之前提到过的行业的特点吧。有的时候也会有点颠倒黑白,加班也基本上是天经地义的。也不能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不同的人可能喜欢不同的工作状态吧。对于我,其实没有特别的喜欢,也没有特别的不喜欢。
比较建筑的施工图以及机械里面减速箱的装配图和零件图,发觉其实画图都还是比较像的。大部分的建筑图的构造方法其实比机械方面的简单一些。不过大家最主要用到的都还主要是两个手段——螺栓连接以及焊接。然而精度就相差比较大了。我们平时都有宁螺栓的经历,但是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紧得恰到好处?这个可能不是太多人会考虑,但有些关键部位,一个螺栓没拧紧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一个核反应堆的容器,如果漏的话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而如果航天飞机上的一个螺栓松了,可能上面的人都玩完了。所以在机械制造领域会对这一点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于是,一些带有传感器的扳手和螺丝刀就出现了,借助这些仪器,我们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精度。而建筑行业却没有,可能因为大部分建筑项目里面有比较大的余量可以允许我们即使做得不是那么精细也不会死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大家的构造和制造手段也都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由此可见,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少的限制反而成为束缚整个行业向着精细化发展的绊脚石。一个技术必须先要有需要开发它才会产生,但是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这个过程反过来却不行。比如在宇宙飞船、机器人上面攻克的技术可以推广到普通家用机械上,但反过来就很难了。在目前的建筑行业,没有那么多非常挑战的情况出现,技术的进步于是也放慢了脚步。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鸟巢好CCTV可能也有他们积极的意义,毕竟它们提出的无理要求会催促建筑解决问题手段的进步。
最后,说说我们工作室的大家。我们工作室有很多很有喜感的人,给大家工作之余增添了许多快乐。另外,我们工作室经常是到下午的时候有西瓜吃,大家一起吃西瓜的时候,互相交流一下、聊聊天、开开玩笑,气氛很好。
最后,觉得整个的实习阶段都比较开心,对于自己在做的工作,我都比较认真的对待,在这其中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缺陷,比如对软件的使用不熟练以及对规范的不熟悉等等。这都给我提供了激励我在今后进行改进的契机。
总的来说,整个实习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