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小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缺乏和水需求增加的矛盾越来越显著。
之前我们比较强调节流,强力宣传节约用水,但是,除了这种思路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开源”呢?能不能找到一种途径来增加可用的水源?
于是我们想到了雨水,它属于可再生资源,以中国为例,每年暴雨量十分可观,如果将这些水都收集起来并且加以利用,那将会有效地平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这只是一方面,雨水的综合利用会带来很多好处: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正常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循环;可以补充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可以补充城市发展需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消防、冲洗等。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之前我们比较强调节流,强力宣传节约用水,但是,除了这种思路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开源”呢?能不能找到一种途径来增加可用的水源?
于是我们想到了雨水,它属于可再生资源,以中国为例,每年暴雨量十分可观,如果将这些水都收集起来并且加以利用,那将会有效地平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这只是一方面,雨水的综合利用会带来很多好处: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正常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循环;可以补充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可以补充城市发展需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消防、冲洗等。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雨水利用的思路是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收集利用,或渗入地下,以充分达到利用雨水资源、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减少外排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
雨水利用工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系统:雨水集蓄利用、雨水下渗、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水质控制系统。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又包括屋顶绿化、屋顶蓄水、园林雨水蓄积系统。雨水渗透技术包括分散渗透和集中回灌(具体情况见表1)
雨水利用工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系统:雨水集蓄利用、雨水下渗、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水质控制系统。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又包括屋顶绿化、屋顶蓄水、园林雨水蓄积系统。雨水渗透技术包括分散渗透和集中回灌(具体情况见表1)
雨水水质控制主要要从大气污染控制、屋面雨水水质控制、路面雨水水质控制等方面加以注意,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使用。
许多国家把雨水资源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雨水资源利用的实用型技术、行业标准和管理条例,其实践也有了相当的规模。
德国雨水利用实例:
一、柏林坡斯坦广场(Potsdamer Platz)
坡斯坦广场是东西德统一后开发兴建的欧洲最大的商业区,总投资约为80亿德国马克,日本索尼、德国奔驰汽车等世界知名公司均在此建有中心或办公总部。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因此要求商业区建成后既不能增长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不能增加雨水排放量。为此,开发商对雨水利用采用了如下方案:对适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全部建成绿色屋顶,利用绿地的滞蓄作用滞蓄雨水,一方面延缓径流的产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发,起到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经除去前期径流和过滤后引入地面蓄水池,构造水景观。水景观与位于楼寓地下室的泵站相连,形成循环流动水流。泵站前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若水流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要先进入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再循环系统;若水流水质满足要求,则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水景观由3部分组成,一是涌泉状的水循环系统出口,若隐若现于水生植物之中;二是两个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地面蓄水池,池内水面有鸳鸯戏水,水中有金鱼游动,路径此处的游人无不留恋顿足;阶梯状瀑布上游与蓄水池相连,下游与泵站相连,形成循环系统。
二、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
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也是近年来德国投资较大的又一建筑工程,总投资约2.3亿德国马克,是在原慕尼黑机场搬迁后而改建的。由于展览中心是人员流动频繁之地,因此,这里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是先用于构造水景观,多余雨水用于回灌地下水。为此,设计将展览大厅屋顶的雨水收集至总库容为2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经泵站输送至水面近2.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内。湖内设高大喷泉,湖周围种植水生植物,水鸟在湖面飞翔,与高大的展览厅群交相辉映,更显现出展览中心的气派与辉煌。蓄水池的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标准内降水可满足景观用水要求,超标准降水将溢流至地面入渗系统,入渗回灌地下水。
三、曼海姆Wallstadt小区
Wallstadt小区位于曼海姆市的东部,总面积19公顷,是一借助雨水利用工程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建小区。曼海姆地区主要风向为由西向东,为使小区建成后不隔断对曼海姆市中心的通风通道,规划在小区中部构造了两条贯穿东西的明渠。这里所有雨水均通过一定造型的地面宽浅式明沟进入明渠。明渠模仿天然河流修建,局部地段兴建涌泉或造型建筑物,渠边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水景观。明渠底部采用防渗处理,以保持稳定的水面,若水量过大,会溢过防渗层渗入地下水。
四、柏林市居民小区
这是一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小区,约有居民1万人。设计雨水利用的标准为5年一遇短历时暴雨。其雨水利用的理念为:屋顶的雨水首先通过雨漏管进入楼寓周围绿地,经过天然土壤渗入地下,若雨水大于土壤的入渗能力,则进入小区的入渗沟或洼地;道路及停车场的雨水径流直接进入小区的入渗沟或洼地。入渗沟或洼地根据绿地的耐淹水平设计,标准内降水径流可全部入渗,遇超标准降水,则通过溢流系统排入市政污水管道。该小区已建成3年,观测表明,3年来无径流流失,系统可拦蓄超5年一遇短历时暴雨。
五、慕尼黑新机场
慕尼黑新机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于1992年由现国际展览中心处搬迁至此。由于机场建设前为农田,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因此,要求机场建设不能破坏原水量及水质平衡系统。为此,机场范围内屋顶的雨水收集后通过管道排入下游排水系统,跑道、停车场及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收集后进入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排水系统。为不截断上游来水的通道,在各机场建筑物基础之下修建了排水管道系统,保证了上游地下水流可顺利穿越机场建筑物。同时跑道与滑行道间修建地下渗水系统,以保证降水的快速入渗。
下面具体分析一个实例:
德国汉诺威的康斯柏格城区地下水位一直高于汉诺威的平均水位.是汉诺威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如果采用传统的管道式排水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将对自然水系统产生严重干扰。因而如何在水资源敏感区上建设城区.使开发后的地下水位得到保持.且径流不增加.从而有效地维护自然的水系统,成为开发建设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
一期工程的整个雨洪利用系统结合地形与土城条件设计.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区、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相互连通的二级雨水滞留和入渗的网络系统(图2)。在此系统中,地表径流进入沿路设且的低级别的“雨水渗滤沟”中.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暴雨时,溢出的雨水进入更高一级的“坡地雨水滞留绿道“和场地边缘最低洼处的大型“雨水滞留区“中.保持在那里慢慢渗透和蒸发;坡地雨水绿道上的水流顺应地势,溢流汇入最低洼处的雨水滞留区中(图3)。
城区通过模拟天然水循环过程.让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大大降低了雨水流失t。在设计中根据当地土墩、地形和不同的降雨t将雨水利用的工程措施与生态设计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雨水滞滤沟、坡地雨水绿道、开敞的绿地雨水滞留区和音响雨水滞留沟等生态景观。另外,整个设计还考虑了体验式教育和市民参与的环节。
北社区公园边缘是一条音响雨水滞留沟。雨水到达一定高度后流入旁边的雨水渗滤沟。音响雨水滞留沟与地下储水装置相连,整个装置按照声学原理设计,雨水滴下时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这种设计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而且以特别的方式让人们对雨水的作用和雨水利用有所感悟。这让我们回想起我们的大剧院,我们想方设法避免雨水噪声,而在这里,人家可以把雨水当做一种造景的元素来应用,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德国不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且增加这样一个雨水利用系统在初期的时候必然会带来不少额外的开销,初期的时候该系统使得水的单价不减反增,但是德国人还是愿意进行这项投入,也许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人们自然观念改变的一个反映吧。 反观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实践,解决水荒问题。
参考文献:
《德国汉诺威康斯柏格城区一期工程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体系》
《区域良性水循环的探讨和示范》
《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绿地规划研究》
《德国雨水利用》
《生态建筑的给排水设计》
图表
许多国家把雨水资源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雨水资源利用的实用型技术、行业标准和管理条例,其实践也有了相当的规模。
德国雨水利用实例:
一、柏林坡斯坦广场(Potsdamer Platz)
坡斯坦广场是东西德统一后开发兴建的欧洲最大的商业区,总投资约为80亿德国马克,日本索尼、德国奔驰汽车等世界知名公司均在此建有中心或办公总部。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因此要求商业区建成后既不能增长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不能增加雨水排放量。为此,开发商对雨水利用采用了如下方案:对适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全部建成绿色屋顶,利用绿地的滞蓄作用滞蓄雨水,一方面延缓径流的产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发,起到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经除去前期径流和过滤后引入地面蓄水池,构造水景观。水景观与位于楼寓地下室的泵站相连,形成循环流动水流。泵站前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若水流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要先进入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再循环系统;若水流水质满足要求,则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水景观由3部分组成,一是涌泉状的水循环系统出口,若隐若现于水生植物之中;二是两个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地面蓄水池,池内水面有鸳鸯戏水,水中有金鱼游动,路径此处的游人无不留恋顿足;阶梯状瀑布上游与蓄水池相连,下游与泵站相连,形成循环系统。
二、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
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也是近年来德国投资较大的又一建筑工程,总投资约2.3亿德国马克,是在原慕尼黑机场搬迁后而改建的。由于展览中心是人员流动频繁之地,因此,这里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是先用于构造水景观,多余雨水用于回灌地下水。为此,设计将展览大厅屋顶的雨水收集至总库容为2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经泵站输送至水面近2.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内。湖内设高大喷泉,湖周围种植水生植物,水鸟在湖面飞翔,与高大的展览厅群交相辉映,更显现出展览中心的气派与辉煌。蓄水池的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标准内降水可满足景观用水要求,超标准降水将溢流至地面入渗系统,入渗回灌地下水。
三、曼海姆Wallstadt小区
Wallstadt小区位于曼海姆市的东部,总面积19公顷,是一借助雨水利用工程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建小区。曼海姆地区主要风向为由西向东,为使小区建成后不隔断对曼海姆市中心的通风通道,规划在小区中部构造了两条贯穿东西的明渠。这里所有雨水均通过一定造型的地面宽浅式明沟进入明渠。明渠模仿天然河流修建,局部地段兴建涌泉或造型建筑物,渠边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水景观。明渠底部采用防渗处理,以保持稳定的水面,若水量过大,会溢过防渗层渗入地下水。
四、柏林市居民小区
这是一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小区,约有居民1万人。设计雨水利用的标准为5年一遇短历时暴雨。其雨水利用的理念为:屋顶的雨水首先通过雨漏管进入楼寓周围绿地,经过天然土壤渗入地下,若雨水大于土壤的入渗能力,则进入小区的入渗沟或洼地;道路及停车场的雨水径流直接进入小区的入渗沟或洼地。入渗沟或洼地根据绿地的耐淹水平设计,标准内降水径流可全部入渗,遇超标准降水,则通过溢流系统排入市政污水管道。该小区已建成3年,观测表明,3年来无径流流失,系统可拦蓄超5年一遇短历时暴雨。
五、慕尼黑新机场
慕尼黑新机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于1992年由现国际展览中心处搬迁至此。由于机场建设前为农田,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因此,要求机场建设不能破坏原水量及水质平衡系统。为此,机场范围内屋顶的雨水收集后通过管道排入下游排水系统,跑道、停车场及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收集后进入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排水系统。为不截断上游来水的通道,在各机场建筑物基础之下修建了排水管道系统,保证了上游地下水流可顺利穿越机场建筑物。同时跑道与滑行道间修建地下渗水系统,以保证降水的快速入渗。
下面具体分析一个实例:
德国汉诺威的康斯柏格城区地下水位一直高于汉诺威的平均水位.是汉诺威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如果采用传统的管道式排水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将对自然水系统产生严重干扰。因而如何在水资源敏感区上建设城区.使开发后的地下水位得到保持.且径流不增加.从而有效地维护自然的水系统,成为开发建设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
一期工程的整个雨洪利用系统结合地形与土城条件设计.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区、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相互连通的二级雨水滞留和入渗的网络系统(图2)。在此系统中,地表径流进入沿路设且的低级别的“雨水渗滤沟”中.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暴雨时,溢出的雨水进入更高一级的“坡地雨水滞留绿道“和场地边缘最低洼处的大型“雨水滞留区“中.保持在那里慢慢渗透和蒸发;坡地雨水绿道上的水流顺应地势,溢流汇入最低洼处的雨水滞留区中(图3)。
城区通过模拟天然水循环过程.让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大大降低了雨水流失t。在设计中根据当地土墩、地形和不同的降雨t将雨水利用的工程措施与生态设计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雨水滞滤沟、坡地雨水绿道、开敞的绿地雨水滞留区和音响雨水滞留沟等生态景观。另外,整个设计还考虑了体验式教育和市民参与的环节。
北社区公园边缘是一条音响雨水滞留沟。雨水到达一定高度后流入旁边的雨水渗滤沟。音响雨水滞留沟与地下储水装置相连,整个装置按照声学原理设计,雨水滴下时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这种设计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而且以特别的方式让人们对雨水的作用和雨水利用有所感悟。这让我们回想起我们的大剧院,我们想方设法避免雨水噪声,而在这里,人家可以把雨水当做一种造景的元素来应用,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德国不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且增加这样一个雨水利用系统在初期的时候必然会带来不少额外的开销,初期的时候该系统使得水的单价不减反增,但是德国人还是愿意进行这项投入,也许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人们自然观念改变的一个反映吧。 反观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实践,解决水荒问题。
参考文献:
《德国汉诺威康斯柏格城区一期工程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体系》
《区域良性水循环的探讨和示范》
《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绿地规划研究》
《德国雨水利用》
《生态建筑的给排水设计》
图表
图表 1
图表 2
图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