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过陈志华老师写的后记之后,我觉得这篇读书笔记真的是没法写了。他这篇例文写得太好了,以至于几乎把我能够想到的一切都写尽了。于是,我总有一种剽窃他观点的感觉。
柯布生于1887年,而我生于1987年,我们之间整整相差了一百年。这一方面使我在推算他的生活轨迹时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使我频繁地感到备受打击。05年,我在上高三,他已经接到了第一份委托书。07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正被课程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他在做首次长途旅行,并接触了路斯的激进思想。1911年,我或者是已经毕业,或者是在读研究生,他在做他著名的东方之旅。1914年他首次提出多米诺体系,1919年创办《新精神》杂志,1923年出版了《走向新建筑》,这时,他36岁。我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当初选择建筑这个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这个行业的情况没什么了解,只是觉得,一个跟艺术沾边的专业,应该不坏吧,于是就进来了。而在学的过程中,其实困难还是不小的。总是有一种不确定在我身边感阴魂不散,挥之不去。做得特别不顺的时候也怀疑过当初的选择。
柯布生于1887年,而我生于1987年,我们之间整整相差了一百年。这一方面使我在推算他的生活轨迹时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使我频繁地感到备受打击。05年,我在上高三,他已经接到了第一份委托书。07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正被课程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他在做首次长途旅行,并接触了路斯的激进思想。1911年,我或者是已经毕业,或者是在读研究生,他在做他著名的东方之旅。1914年他首次提出多米诺体系,1919年创办《新精神》杂志,1923年出版了《走向新建筑》,这时,他36岁。我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当初选择建筑这个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这个行业的情况没什么了解,只是觉得,一个跟艺术沾边的专业,应该不坏吧,于是就进来了。而在学的过程中,其实困难还是不小的。总是有一种不确定在我身边感阴魂不散,挥之不去。做得特别不顺的时候也怀疑过当初的选择。
但是,当我读过陈志华老师写的后记之后,我被这样一句话深深感动——“建筑是艺术之首,在象牙塔的顶点,无比高贵。”似乎我之前熬的那些夜和受的那些煎熬都是值得的了。
不过,看了后记,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篇读书笔记我基本上是没法写了。因为他这篇例文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几乎把我能够想到的一切都写尽了。所以,我接下来要写的一切似乎都只是在剽窃他的思想。不过,不是说,柯布之后,其他建筑师的工作都只是在为他作注脚。那么,如果我的文章能够算得上为陈老师这篇文章做注脚,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言归正传。读过柯布的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柯布是一个很热血的人。其实,写书就好像对着空气说话,即便如此,他依然激情澎湃,可见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建筑事业的确是怀有巨大的热情。我感到,学过建筑,我将变得不同。进入这个领域仅仅一年半,我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我发现,我做事情比以前更有热情了,对于较高强度的劳动的承受力更强了,另外我还学会了在危机面前选择不抓狂。建筑,使我更快的成长,更透彻地看清我自己。
柯布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秩序”。
“什么地方秩序占统治地位,什么地方就有好日子过”,柯布这样说。
“立方、圆柱、圆锥、球、方锥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式对我们来说是明确的、肯定的、毫不含糊。因此,它们是美的形式,最美的形式。”这是体块的秩序。
“应该从门窗洞的简单形式取得母线和显示线……(它们)给我们的眼以几何的平静,给我们的心以几何的愉悦。”这是表面的秩序。
“平面需要最活跃的想象力。它也需要最严格的规矩……法则的统一性,这是优秀平面的法则
“选择基准线和它的表现方式,是建筑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模数进行度量和统一;基准线进行建造并使人满意。……基准线是反任意性的一个保证。”这是立面的秩序。
“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序布局是建筑的基本特点之一。
“秩序的精神、意向的一致、协调感;建筑处理数量问题。”
“建筑处理数量。这数量是建筑物脚下的一堆材料;量度它们,把它们纳入方程式,他们就构成了韵律,它们诉说数目字,它们诉说协调,它们诉说精神。”
柯布如此痴迷于数字比例、几何关系和严谨的秩序感,大概是他除了是著名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纯净主义画家的缘故吧。纯净主义者认为,艺术应该排斥自然界大量偶然的东西;艺术家应该极精确地找出对象的内部规律,表现它的合理性、永久性的东西。他们赞赏工业制品的内在合理性。所以,柯布发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论断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与他相反,赖特则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在他们各自的建筑作品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萨伏依完全自成体系,虽然周围有良好的景观,还在屋顶上用墙包围出一个屋顶花园。柯布的意图大概就是要做一个和自然相区别的建筑吧。而赖特的流水别墅则及其巧妙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萨伏依到了哪里都是萨伏依,而流水别墅换了地方就不再是流水别墅了。虽然,社会需要大量廉价的住宅,而柯布恰好能够做到花尽量少的钱建造尽量多的条件不错的住宅,他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毫无疑问,柯布是正确的。但是,内心深处,我还是更倾心于赖特的建筑。赖特的房子有一种深沉、温柔的气质,看到它,我会感到亲切,会想要住进去。而柯布的房子,虽然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上都没得说,但是总是让人有种冷冰冰的感觉。这大概首先源自他给住宅的定义吧——居住的机器。家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地点,更承载着一些精神层次的意义。把家说成是一台机器,就像是把内心的情感说成是单纯的化学反应一样,如果人的整个一生,仅仅被归结为一系列化学反应,那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柯布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在此之后,时代再次呼唤英雄,帮我们解决如何生活的问题。
不过,看了后记,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篇读书笔记我基本上是没法写了。因为他这篇例文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几乎把我能够想到的一切都写尽了。所以,我接下来要写的一切似乎都只是在剽窃他的思想。不过,不是说,柯布之后,其他建筑师的工作都只是在为他作注脚。那么,如果我的文章能够算得上为陈老师这篇文章做注脚,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言归正传。读过柯布的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柯布是一个很热血的人。其实,写书就好像对着空气说话,即便如此,他依然激情澎湃,可见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建筑事业的确是怀有巨大的热情。我感到,学过建筑,我将变得不同。进入这个领域仅仅一年半,我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我发现,我做事情比以前更有热情了,对于较高强度的劳动的承受力更强了,另外我还学会了在危机面前选择不抓狂。建筑,使我更快的成长,更透彻地看清我自己。
柯布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秩序”。
“什么地方秩序占统治地位,什么地方就有好日子过”,柯布这样说。
“立方、圆柱、圆锥、球、方锥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式对我们来说是明确的、肯定的、毫不含糊。因此,它们是美的形式,最美的形式。”这是体块的秩序。
“应该从门窗洞的简单形式取得母线和显示线……(它们)给我们的眼以几何的平静,给我们的心以几何的愉悦。”这是表面的秩序。
“平面需要最活跃的想象力。它也需要最严格的规矩……法则的统一性,这是优秀平面的法则
“选择基准线和它的表现方式,是建筑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模数进行度量和统一;基准线进行建造并使人满意。……基准线是反任意性的一个保证。”这是立面的秩序。
“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序布局是建筑的基本特点之一。
“秩序的精神、意向的一致、协调感;建筑处理数量问题。”
“建筑处理数量。这数量是建筑物脚下的一堆材料;量度它们,把它们纳入方程式,他们就构成了韵律,它们诉说数目字,它们诉说协调,它们诉说精神。”
柯布如此痴迷于数字比例、几何关系和严谨的秩序感,大概是他除了是著名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纯净主义画家的缘故吧。纯净主义者认为,艺术应该排斥自然界大量偶然的东西;艺术家应该极精确地找出对象的内部规律,表现它的合理性、永久性的东西。他们赞赏工业制品的内在合理性。所以,柯布发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论断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与他相反,赖特则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在他们各自的建筑作品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萨伏依完全自成体系,虽然周围有良好的景观,还在屋顶上用墙包围出一个屋顶花园。柯布的意图大概就是要做一个和自然相区别的建筑吧。而赖特的流水别墅则及其巧妙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萨伏依到了哪里都是萨伏依,而流水别墅换了地方就不再是流水别墅了。虽然,社会需要大量廉价的住宅,而柯布恰好能够做到花尽量少的钱建造尽量多的条件不错的住宅,他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毫无疑问,柯布是正确的。但是,内心深处,我还是更倾心于赖特的建筑。赖特的房子有一种深沉、温柔的气质,看到它,我会感到亲切,会想要住进去。而柯布的房子,虽然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上都没得说,但是总是让人有种冷冰冰的感觉。这大概首先源自他给住宅的定义吧——居住的机器。家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地点,更承载着一些精神层次的意义。把家说成是一台机器,就像是把内心的情感说成是单纯的化学反应一样,如果人的整个一生,仅仅被归结为一系列化学反应,那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柯布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在此之后,时代再次呼唤英雄,帮我们解决如何生活的问题。
外国近现代史纲作业
作于2008年1月
作于2008年1月
- Back to Top -
- Return to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