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Website of Yujie Xu
armech
  • Home
  • ARCH
    • Selected Designs >
      • Weihai Tower
      • Nutshell • Universe
      • Transfusion Pipe
      • Despina
      • Rock Climbing Wall
    • Other Design Projects
    •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 Other Academic Works
  • MECH
    • Work Experience
    • Other Academic Works
  • Art/Sport
    • Piano
    • Paintings
    •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2D
    • Photo Blog >
      • What we learn in Set Theory
  • CV
  • Essay
  • Courses
  • Projects
    • Energy Mapping >
      • Documentation
      • New Development of Visualization
      • Developing History
    • Senior Center (Archive) >
      • Event
      • Thoughts and Drafts
      • Draft Design (Round 1)
      • Technique and Products Searching
      • Pre-design
      • Integration of Elderly and Children
      • Related Reading and Notes
      • Case Studies >
        •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 Senior Housing FAQ
      • Related Newspaper Articles
      • Design Platform Prototype
    • Zero Energy House Case Study >
      • Code Compliance
      • Material
    • Howl's Moving Castle (Archive)
    • Geometry (3D Puzzle Refined Design) (Archive)
  • Blog
  • Climate Map View

我的教育史

2/27/2013

0 Comments

 
——乡土建筑大作业
        一直都在习惯性地回忆过去的事情,但是活在过去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总觉得这不太好,能以一个正当理由做这件事,这还是头一回。
        出生以后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应该是家里。
        搬过几次家,最初住的那个地方我已经没有印象了。那时候还太小。
        之后,搬到了114#,回想起来,记不得家里面长什么样子,唯一的印象是有点昏暗的水泥的走廊和楼梯。原因可能是经常跑到邻居家去玩,也不是某个特定的谁,就是满楼串。那个时候的邻里关系真的比现在要强不少。也不清楚这一段学到了什么,也许,是培养了开朗的性格?虽然现在看上去我好像不是这个样子的,但回想一下,小时候似乎确实是比现在开朗不少。
        我提着一桶洗衣粉从楼上下来,这是我和这个家的最后一面。之后就坐上搬家的车,永远和这里白白了。也因此转到了另外一个幼儿园。对这里的记忆,就是一排排的小椅子。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些椅子展开的。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每餐,吃完饭的小朋友就搬上自己的椅子靠着墙坐好,从小到大吃饭都很慢的我,总是排在很后面的位置,这个让我很不爽。做游戏的时候,大家会搬着椅子围成一个圈,老师在中间,听课的时候,椅子就到了桌子前面,正对着黑板。玩的时候椅子就散落成一小堆一小堆的。
        这里,美其名曰艺术园,每个班都有一个主打项目,有舞蹈班、美术班、器乐班。我上的是美术班,但其实,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培养出对某项技能的兴趣。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手背后坐好,表现出一个乖孩子的样子。
        比起之后的学校生活,幼儿园更接近于一个小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朋友,小朋友之间有着纷繁复杂的关系网,回想起来,比起幼儿园,学校的生活反而更单纯,也许是因为有一个主要的任务——学习——牵制住大家更多的精力吧。而在幼儿园不同,这里根本就是一个儿童托管机构,所以大部分的时间不会做什么有重大意义的事,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什么是纪律,学习怎样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学习忍耐和接受。
        幼儿园有两种人,一种是欺负人的人,一种是被欺负的人,而大多数情况下我则属于后者,所以我不愿意昧着良心讲我喜欢那里。记忆中,铁栏杆的院墙是困住我们的牢笼,我上幼儿园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寻求逃离那里的过程。
        终于上了小学,终于逃离成功了,感到很欣慰。
        小学,我定义它是从儿童托管机构向学习文化知识的机构过渡的一段。所以其特征两方面都占一点。对小学记得最清楚的是室外的水泥方砖地面、黄土的操场,还有点点树影。那段时间,户外的游戏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由于学校是平房,到达户外特别方便,经常是一听到下课铃就立马冲出教室,打沙包、跳皮筋,大家玩得不亦乐呼。就这短短的课间十分钟都被我们利用得非常充分。以至于,我对于小学的记忆有很大一部分是这课间十分钟。
        妈妈六点才下班,我们四点就放学了,开始的时候,每天我放学以后就到妈妈单位去。妈妈在医院的化验室工作,那里的天平、烧杯、听诊器、注射器、移液管之类的东西都成为了我的玩具,还偷偷看过显微镜。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朦胧之中梦想着今后呆在实验室里,跟这些瓶瓶罐罐厮守在一起。
        后来长大一些就不去了,放学以后有一种叫“第二课堂”的兴趣班,每天教大家不同的东西,比如周一是画画,周二是声乐,周五是舞蹈之类的。这段时间就去上这些兴趣班,以此消磨掉这两个小时的时间。
        没有兴趣班的时候,就去同学家,同学家也是我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当时几乎每天都去我的好朋友家里。和她一起写作业、背书、看动画片。
        小学等于是玩过来的,等到上了初中,才真正知道学习是件重要的事情,才真正开始上点心了。
        初中的第一年还是在平房。但跟小学不同的是,下课以后,大家会更多的选择呆在自己的座位附近,和同桌聊聊天,或者看看书。
        第二年就到了教学楼里。教学楼算是最常呆的一个地方了。
        很喜欢我们的生物实验室,绿色的窗帘,绿色的桌布。很喜欢在显微镜底下看那些可爱的小东西。这大概跟小时候在妈妈单位的经历有点关系吧。不过,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的好朋友喜欢科幻,我也渐渐喜欢科幻,进而对于科学本身也开始喜欢。
        朋友的影响,对于我一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画画、对于科幻、对于读书、对于运动的热爱,全部都来自于她们。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实,就是,似乎我跟谁在一起比较多,我的字就会比较像谁的。所以,尽管现在不能常常见面,但是我的字里面一直保留着我初中时代最好的朋友的字的影子,每当开始写字的时候就会想到她。
        这些对我有深远影响的人们,都会在我身上留下一些痕迹,即使不可避免地分开了,那些痕迹也不会消失,会一直存在并常常让我记起从前的好时光。
        那是我所存在的这二十几年里最好的时光之一。在那段时间,遇到了最好的朋友,遇到了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发展了持久的爱好。
        再后来就到了高中。在学校呆的时间就更久了。相应的,在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早上6:50来跑步,晚上上完夜课11:00回到家。尤其是高三,周一到周六上课,周日去图书馆自习。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舒适的物理环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一个可以让大家比较容易坚持下去的气氛显得更加关键。所以,尽管,到了夏天,我们位于顶层的教室在经受了一整天烈日的炙烤以后,夜课时会散出阵阵热浪,大家依然选择继续在这里自习而不是回家。
        这段时间,空间的格局其实和初中的时候差不多,但是,感觉却完全不同。大家更专注于学习?也不尽然,但是,就是没有再找到像初中时候那么合拍的朋友。 于是,把关注点转移到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上面,假想它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上了大学了,感觉最大的不同在于上课的教室不再固定,而是我们随着不同的课程在校园里游走。也许是因为这一点,感觉班级不像从前那样让人有归属感了。
        但是因为学了建筑,使得我们有了自己的专教。专教对于我们而言,可能就相当于另外一个家。算起来,也许呆在专教的时间会多余宿舍或者其他自习室。专教空间有点难以界定,其他系的同学大多比较难想象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比一般的自习室更有生活气息,比寝室更有学习气氛,人比较少的时候可以看书做题自习,人比较多的时候可以讨论方案。
        清华,可以说自习空间无处不在吧。室内的有一到六教、图书馆、新水、建馆、独锋,室外的有情人坡、路灯下、操场边。
        怎样的空间才算是受教育的空间?运动的空间、游戏的空间算不算?小动物们常常是在互相嬉闹的时候学会了生存技能。不清楚这些对于其他人而言有怎样的意义,但对于我而言却是不可缺少的。常常觉得很奇怪,其实,操场这样的空间是最最缺乏设计的,但是,这样的空间往往又是更有包容性的,可以容纳足够多样、丰富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清华的三个操场就知道了。大清早的时候有人在紫操这里背英语,晚上的时候有人在路灯下看书,另外,还可以听到两个人在一边跑步一边讨论题。还有话剧队的同学在这里练声。经历,一些很不一样的经历算不算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呢?如果也算,那还有很多。某天晚上,很多很多同学跑到紫操上看流星雨,还有某天晚上,大家一起在操场上堆雪人。还有某天晚上,大家在操场上放孔明灯。另外,冬训在西操,那段,西操每晚回荡着“山野加油”的呼喊声。还有呢,高一楼也算一个吧,大家背着25kg的包,爬那楼,20层,10趟,这也是之前所未曾经历过的。总觉得,这些对于我而言,远不仅仅是意志力的锻炼那么简单。大学的上课方式所剥夺了的那种班级的归属感,我从这些社团里面找到了,事实上,体育运动对于增强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是非常有效的。回想从前的经历,感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初中的班级,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就非常重视我们班的体育成绩,大家早上和下午都会集体在操场上跑步,那个时候,运动会、越野赛,我们都是四连冠。那真是个辉煌的时代啊。
        最后说说家里。
        在家的时候,我喜欢搬一个小板凳到墙角,一般是厨房操作台拐角的地方。然后放一把平时坐的凳子在面前当桌子,把门一关,一个人窝在角落里看书、做题。很奇怪吧。
图片
        上面这个就是我的写字台,在家的大部分时间是呆在这里的。虽然地方小,但是很安定。
        其实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就是,相比于空间本身的特质,是不是空间中的人以及在空间中所发生的特定活动对于普通个体的影响更加重大?是空间引导活动?还是活动赋予空间以意义?也许,如果不是因为定向,不是因为山野冬训,蒙楼前面那一块根本就会在我的记忆里面消隐掉,而现在,对于那里,每次经过都会在心里面微微笑一下,就会想起很多很多好的事情。
        不在整理思绪的心境,写出来的东西是凌乱的。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uthor

    Xu Yujie

    Archives

    February 2019
    May 2015
    April 2015
    May 2014
    February 2013

    Categories

    All
    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trol
    GIS
    Landscape
    Math
    Mechanical
    Other
    Technology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