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思潮小论文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讲了这样一座城,它叫苔斯皮那。去那里有两种选择——乘船或是骑骆驼,而她呈现给从陆路和海路来的人以不同的面貌。在高原上赶骆驼的人会将那城市看成把自己带离荒漠的一条船,而在迷雾缭绕的海岸,水手们却从她的形态辨认出一摇一摆行进着的骆驼的轮廓。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
我们总是倾向于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就好比,画家画中总是脱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
我们总是倾向于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就好比,画家画中总是脱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地域性对于不同的主体身份——“城里人”、“城外人”——有显著差别。
城里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地区性”,或者“地区共性”,他们对场所有最深切的体会,他们的生活安全、稳定、延续,但是也容易产生一种“场所的苦闷”——单调乏味缺乏新奇。
于是,城里人会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
而城外的人,他们没有在本地生活过,他们对城里世界的了解永远不会有城里人清楚,但是,正是由于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自己所经见过的其他的世界,通过比较,可以更客观地品味一座城市,充分领略它和另一座城市的不同。
所以说,城外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外在的地区性”,或者“地区特性”。
城里的人想看到外在的世界,而城外的人又想对城里的世界一探究竟。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设计?
也许“陌生化”是一个答案。
对于城里人,陌生化是一种对文化催眠的抵御。
日复一日的程式化的生活将人麻痹,熟知了的事物会跳过感受这一过程而直接进入认知,从此,事物不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一个符号,对于它的信息量就只停留在最后的那次“感受”之时。于是,程式化的生活将人催眠,经过无数次的刺激,我们渐渐适应了,对刺激的反馈逐渐减弱。好比,当山珍海味变成一日三餐时,当美女变成老婆时,渐渐地,你会开始觉得,其实她们也就那么回事。可怕的“适应”。就像吸毒,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维持high的状态。
事实上,美的东西一直都没有远离我们,只是麻木了的我们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而已。这时候,陌生化就能够充当一剂强效兴奋剂,让人重新开始“感受”而非“认知”自己业已熟悉了的事物。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对于城外人或者说旅行者,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生活的陌生化,这种熟悉了的陌生化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生活的机会。
“旅行者的过去会随着他的旅行路线而变化……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你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你是为了回到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它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看不见的城市》
如何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讲“间离”,就是把不言自明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事物那样,而不是如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陌生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还需要一种“in between”的状态。
就好像,电影《梦旅人》中,那三个精神病患者沿着墙头进行的那场浩大的、超现实的旅行。
长久以来,一直对这种“in bewteen”的状态很感兴趣。在路上的时候,我们既不属于起点,也不属于终点,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属于我们自己
最理想的建筑师应该是生活在一个“in between”的世界中的,他既不属于“城里人”,也不属于“城外人”,完全的城里人的视角会使设计陷入狭隘的地区主义或者民族主义,而完全的城外人又不能体会到地区的内在力量,做出的东西也没法打动人。
对于本土建筑师,陌生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他们需要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养分,对熟悉的本土“方言”进行现代的再阐释。而对于身为“局外人”(outsider)的建筑师来讲,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对“异地文化”的熟悉化过程。作为建筑师,既要能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
然而,“陌生化”也有一定的危险。陌生要多陌生?熟悉要多熟悉?这中间对分寸的拿捏是很需要功力的,太过熟悉,就会沦为对传统的抄袭和对风格的媚俗的模仿,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而太过陌生,又会从“陌生化”走向“怪异化”,这种没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化”作为前提的“怪异了的陌生化”与地区性的要素格格不入,也不是我们需要的。
实例分析
Tjibao Curtural Centre:
在大西洋新喀里多尼亚岛国的首都———努美阿,聚居着拥有悠久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卡纳克土著民族,Tjibaou文化中心设计的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示卡纳克民族的历史文明
该文化中心是以新喀里多尼亚(原法国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Tjibaou的名字来命名的。Tjibaou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事业,他不仅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参与当今世界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深深感到让世界了解卡纳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意大利建筑师R·皮阿诺在设计这一建筑时,将现代技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并尊重环境,取得了成功,因此赢得当地人极高的赞誉。它仿佛在替Tjibaou向世界宣布:我们既不是空前的逃逸者,也不是考古学的残留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回归传统是个神话……以前还从未有人创造出这个神话”。让·马利·卡纳克斯———文化发展机构(ADCK)主席,一语道出了Tjibaou文化中心的特征
1)设计姿态:
对于如何用现代语汇表达地区传统特色,皮亚诺指出这个建筑应作为一个卡纳克文明的标志建立起来,而不要沦为对民俗的模仿,或者成为一个媚俗古怪的世界。
为此,在设计过程中,皮阿诺与当地久已存在的各种条件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当地的历史、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信仰等等,并与人类学家密切配合。
姿态的确立为其建筑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回应:
单体建筑——对传统棚屋构造方式的现代化在阐释
城里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地区性”,或者“地区共性”,他们对场所有最深切的体会,他们的生活安全、稳定、延续,但是也容易产生一种“场所的苦闷”——单调乏味缺乏新奇。
于是,城里人会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
而城外的人,他们没有在本地生活过,他们对城里世界的了解永远不会有城里人清楚,但是,正是由于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自己所经见过的其他的世界,通过比较,可以更客观地品味一座城市,充分领略它和另一座城市的不同。
所以说,城外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外在的地区性”,或者“地区特性”。
城里的人想看到外在的世界,而城外的人又想对城里的世界一探究竟。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设计?
也许“陌生化”是一个答案。
对于城里人,陌生化是一种对文化催眠的抵御。
日复一日的程式化的生活将人麻痹,熟知了的事物会跳过感受这一过程而直接进入认知,从此,事物不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一个符号,对于它的信息量就只停留在最后的那次“感受”之时。于是,程式化的生活将人催眠,经过无数次的刺激,我们渐渐适应了,对刺激的反馈逐渐减弱。好比,当山珍海味变成一日三餐时,当美女变成老婆时,渐渐地,你会开始觉得,其实她们也就那么回事。可怕的“适应”。就像吸毒,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维持high的状态。
事实上,美的东西一直都没有远离我们,只是麻木了的我们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而已。这时候,陌生化就能够充当一剂强效兴奋剂,让人重新开始“感受”而非“认知”自己业已熟悉了的事物。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对于城外人或者说旅行者,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生活的陌生化,这种熟悉了的陌生化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生活的机会。
“旅行者的过去会随着他的旅行路线而变化……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你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你是为了回到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它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看不见的城市》
如何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讲“间离”,就是把不言自明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事物那样,而不是如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陌生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还需要一种“in between”的状态。
就好像,电影《梦旅人》中,那三个精神病患者沿着墙头进行的那场浩大的、超现实的旅行。
长久以来,一直对这种“in bewteen”的状态很感兴趣。在路上的时候,我们既不属于起点,也不属于终点,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属于我们自己
最理想的建筑师应该是生活在一个“in between”的世界中的,他既不属于“城里人”,也不属于“城外人”,完全的城里人的视角会使设计陷入狭隘的地区主义或者民族主义,而完全的城外人又不能体会到地区的内在力量,做出的东西也没法打动人。
对于本土建筑师,陌生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他们需要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养分,对熟悉的本土“方言”进行现代的再阐释。而对于身为“局外人”(outsider)的建筑师来讲,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对“异地文化”的熟悉化过程。作为建筑师,既要能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
然而,“陌生化”也有一定的危险。陌生要多陌生?熟悉要多熟悉?这中间对分寸的拿捏是很需要功力的,太过熟悉,就会沦为对传统的抄袭和对风格的媚俗的模仿,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而太过陌生,又会从“陌生化”走向“怪异化”,这种没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化”作为前提的“怪异了的陌生化”与地区性的要素格格不入,也不是我们需要的。
实例分析
Tjibao Curtural Centre:
在大西洋新喀里多尼亚岛国的首都———努美阿,聚居着拥有悠久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卡纳克土著民族,Tjibaou文化中心设计的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示卡纳克民族的历史文明
该文化中心是以新喀里多尼亚(原法国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Tjibaou的名字来命名的。Tjibaou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事业,他不仅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参与当今世界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深深感到让世界了解卡纳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意大利建筑师R·皮阿诺在设计这一建筑时,将现代技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并尊重环境,取得了成功,因此赢得当地人极高的赞誉。它仿佛在替Tjibaou向世界宣布:我们既不是空前的逃逸者,也不是考古学的残留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回归传统是个神话……以前还从未有人创造出这个神话”。让·马利·卡纳克斯———文化发展机构(ADCK)主席,一语道出了Tjibaou文化中心的特征
1)设计姿态:
对于如何用现代语汇表达地区传统特色,皮亚诺指出这个建筑应作为一个卡纳克文明的标志建立起来,而不要沦为对民俗的模仿,或者成为一个媚俗古怪的世界。
为此,在设计过程中,皮阿诺与当地久已存在的各种条件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当地的历史、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信仰等等,并与人类学家密切配合。
姿态的确立为其建筑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回应:
单体建筑——对传统棚屋构造方式的现代化在阐释
图 1 文化中心与传统形式的结合
在新喀里多尼亚岛有许多体形简单的棚屋,这是当地典型的民居建筑形象,卡纳克人把这种纯粹的建筑空间看作是建筑的起源。
当地棚屋的木肋是用棕榈树苗制成的,上面加有覆盖层。传统的卡纳克建筑的精神在于它们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如同所用的当地材料一样,这些建筑寿命短暂,可传统的一脉相承不是基于个体的长寿,而在于与自然的渗透方式和建造的模式。
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显著特点。基地位于努美阿东部的一个岛屿上,三面临海,南面为太平洋,东西两侧为环礁湖。该地区的风环境具有显著特点:常年盛行着稳定的东南向信风,风力较怡人;另外在一些季节里会出现来自海面的飓风,从11月到第2年的3月尤其频繁。
最终的单体“棚屋”具有两层皮:外皮模仿棚屋,编织成木肋结构。内层是钢和玻璃构成的百叶。在这两层皮之间形成了被动式通风系统。
布局——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借鉴
卡纳克民族喜欢群居的居住方式,并将环境视为建筑中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棚屋散落在树丛中,由小路将其串联成村落。因此,该文化中心也没有被设计成单一集中的纪念建筑,而是由10个不同大小的“容器”组成一个村落空间。走在这条建筑群“脊柱”的室内“通廊”中,人们可以透过东面“容器”的间隔和西面一个个小庭院,感受到阳光、风和绿色。
景观——“历史之路”
选择当地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通过特定的布置方式,重现了卡纳克人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使人们从中领略到其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消亡、生命轮回与再生
建筑风环境——对气候的创造性适应
在新喀里多尼亚岛有许多体形简单的棚屋,这是当地典型的民居建筑形象,卡纳克人把这种纯粹的建筑空间看作是建筑的起源。
当地棚屋的木肋是用棕榈树苗制成的,上面加有覆盖层。传统的卡纳克建筑的精神在于它们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如同所用的当地材料一样,这些建筑寿命短暂,可传统的一脉相承不是基于个体的长寿,而在于与自然的渗透方式和建造的模式。
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显著特点。基地位于努美阿东部的一个岛屿上,三面临海,南面为太平洋,东西两侧为环礁湖。该地区的风环境具有显著特点:常年盛行着稳定的东南向信风,风力较怡人;另外在一些季节里会出现来自海面的飓风,从11月到第2年的3月尤其频繁。
最终的单体“棚屋”具有两层皮:外皮模仿棚屋,编织成木肋结构。内层是钢和玻璃构成的百叶。在这两层皮之间形成了被动式通风系统。
布局——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借鉴
卡纳克民族喜欢群居的居住方式,并将环境视为建筑中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棚屋散落在树丛中,由小路将其串联成村落。因此,该文化中心也没有被设计成单一集中的纪念建筑,而是由10个不同大小的“容器”组成一个村落空间。走在这条建筑群“脊柱”的室内“通廊”中,人们可以透过东面“容器”的间隔和西面一个个小庭院,感受到阳光、风和绿色。
景观——“历史之路”
选择当地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通过特定的布置方式,重现了卡纳克人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使人们从中领略到其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消亡、生命轮回与再生
建筑风环境——对气候的创造性适应
自然环境特点
基地位于努美阿东部的一个岛屿上,三面临海,南面为太平洋,东西两侧为环礁湖。该地区的风环境具有显著特点:常年盛行着稳定的东南向信风,风力较怡人;另外在一些季节里会出现来自海面的飓风,从11月到第2年的3月尤其频繁。
设计的考虑:
朝向:
迎风面高大,背风面低矮,可以抵制海面的飓风和控制主导信风。
对材料、细节的考虑:采用当地的艾洛克木材,在外板的细条之间留出一定艰巨,当风穿越时产生微小颤动,像被风吹动的森林。
被动式通风系统:
灵感——棚屋屋顶有多层树叶覆盖,可以在提纲通风的同时分散风力。
做法——有外层弯曲木肋和内侧垂直木肋排列而成的双层围护结构,在其上不知道百叶可以将室外风源引入室内,并根据风速变化进行调节,木肋建的水平构件可以减弱飓风的影响。
基地位于努美阿东部的一个岛屿上,三面临海,南面为太平洋,东西两侧为环礁湖。该地区的风环境具有显著特点:常年盛行着稳定的东南向信风,风力较怡人;另外在一些季节里会出现来自海面的飓风,从11月到第2年的3月尤其频繁。
设计的考虑:
朝向:
迎风面高大,背风面低矮,可以抵制海面的飓风和控制主导信风。
对材料、细节的考虑:采用当地的艾洛克木材,在外板的细条之间留出一定艰巨,当风穿越时产生微小颤动,像被风吹动的森林。
被动式通风系统:
灵感——棚屋屋顶有多层树叶覆盖,可以在提纲通风的同时分散风力。
做法——有外层弯曲木肋和内侧垂直木肋排列而成的双层围护结构,在其上不知道百叶可以将室外风源引入室内,并根据风速变化进行调节,木肋建的水平构件可以减弱飓风的影响。
一位卡纳克老者这样评价这座建筑,“It's not us any more, but it's still us.”
这也许是对这个文化中心最好的评价了。
皮亚诺以一种新的、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阐释,从而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这样的陌生化既使当地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重新发现自己文化的闪光点,又很好地将当地文化的精髓和好地呈现给了外来人。
这也许是对这个文化中心最好的评价了。
皮亚诺以一种新的、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阐释,从而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这样的陌生化既使当地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重新发现自己文化的闪光点,又很好地将当地文化的精髓和好地呈现给了外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