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Website of Yujie Xu
armech
  • Home
  • ARCH
    • Selected Designs >
      • Weihai Tower
      • Nutshell • Universe
      • Transfusion Pipe
      • Despina
      • Rock Climbing Wall
    • Other Design Projects
    •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 Other Academic Works
  • MECH
    • Work Experience
    • Other Academic Works
  • Art/Sport
    • Piano
    • Paintings
    •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2D
    • Photo Blog >
      • What we learn in Set Theory
  • CV
  • Essay
  • Courses
  • Projects
    • Energy Mapping >
      • Documentation
      • New Development of Visualization
      • Developing History
    • Senior Center (Archive) >
      • Event
      • Thoughts and Drafts
      • Draft Design (Round 1)
      • Technique and Products Searching
      • Pre-design
      • Integration of Elderly and Children
      • Related Reading and Notes
      • Case Studies >
        •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 Senior Housing FAQ
      • Related Newspaper Articles
      • Design Platform Prototype
    • Zero Energy House Case Study >
      • Code Compliance
      • Material
    • Howl's Moving Castle (Archive)
    • Geometry (3D Puzzle Refined Design) (Archive)
  • Blog
  • Climate Map View

陌生化手法与地区性理念

2/27/2013

0 Comments

 
——建筑设计思潮小论文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讲了这样一座城,它叫苔斯皮那。去那里有两种选择——乘船或是骑骆驼,而她呈现给从陆路和海路来的人以不同的面貌。在高原上赶骆驼的人会将那城市看成把自己带离荒漠的一条船,而在迷雾缭绕的海岸,水手们却从她的形态辨认出一摇一摆行进着的骆驼的轮廓。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
        我们总是倾向于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就好比,画家画中总是脱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地域性对于不同的主体身份——“城里人”、“城外人”——有显著差别。

        城里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地区性”,或者“地区共性”,他们对场所有最深切的体会,他们的生活安全、稳定、延续,但是也容易产生一种“场所的苦闷”——单调乏味缺乏新奇。
        于是,城里人会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
        而城外的人,他们没有在本地生活过,他们对城里世界的了解永远不会有城里人清楚,但是,正是由于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自己所经见过的其他的世界,通过比较,可以更客观地品味一座城市,充分领略它和另一座城市的不同。
        所以说,城外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外在的地区性”,或者“地区特性”。

        城里的人想看到外在的世界,而城外的人又想对城里的世界一探究竟。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设计?
        也许“陌生化”是一个答案。
        对于城里人,陌生化是一种对文化催眠的抵御。

        日复一日的程式化的生活将人麻痹,熟知了的事物会跳过感受这一过程而直接进入认知,从此,事物不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一个符号,对于它的信息量就只停留在最后的那次“感受”之时。于是,程式化的生活将人催眠,经过无数次的刺激,我们渐渐适应了,对刺激的反馈逐渐减弱。好比,当山珍海味变成一日三餐时,当美女变成老婆时,渐渐地,你会开始觉得,其实她们也就那么回事。可怕的“适应”。就像吸毒,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维持high的状态。
        事实上,美的东西一直都没有远离我们,只是麻木了的我们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而已。这时候,陌生化就能够充当一剂强效兴奋剂,让人重新开始“感受”而非“认知”自己业已熟悉了的事物。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对于城外人或者说旅行者,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生活的陌生化,这种熟悉了的陌生化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生活的机会。
        “旅行者的过去会随着他的旅行路线而变化……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你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你是为了回到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它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看不见的城市》

如何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讲“间离”,就是把不言自明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事物那样,而不是如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陌生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还需要一种“in between”的状态。
        就好像,电影《梦旅人》中,那三个精神病患者沿着墙头进行的那场浩大的、超现实的旅行。
        长久以来,一直对这种“in bewteen”的状态很感兴趣。在路上的时候,我们既不属于起点,也不属于终点,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属于我们自己
        最理想的建筑师应该是生活在一个“in between”的世界中的,他既不属于“城里人”,也不属于“城外人”,完全的城里人的视角会使设计陷入狭隘的地区主义或者民族主义,而完全的城外人又不能体会到地区的内在力量,做出的东西也没法打动人。
        对于本土建筑师,陌生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他们需要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养分,对熟悉的本土“方言”进行现代的再阐释。而对于身为“局外人”(outsider)的建筑师来讲,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对“异地文化”的熟悉化过程。作为建筑师,既要能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
        然而,“陌生化”也有一定的危险。陌生要多陌生?熟悉要多熟悉?这中间对分寸的拿捏是很需要功力的,太过熟悉,就会沦为对传统的抄袭和对风格的媚俗的模仿,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而太过陌生,又会从“陌生化”走向“怪异化”,这种没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化”作为前提的“怪异了的陌生化”与地区性的要素格格不入,也不是我们需要的。

实例分析

Tjibao Curtural Centre:

        在大西洋新喀里多尼亚岛国的首都———努美阿,聚居着拥有悠久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卡纳克土著民族,Tjibaou文化中心设计的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示卡纳克民族的历史文明
  该文化中心是以新喀里多尼亚(原法国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Tjibaou的名字来命名的。Tjibaou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事业,他不仅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参与当今世界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深深感到让世界了解卡纳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意大利建筑师R·皮阿诺在设计这一建筑时,将现代技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并尊重环境,取得了成功,因此赢得当地人极高的赞誉。它仿佛在替Tjibaou向世界宣布:我们既不是空前的逃逸者,也不是考古学的残留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回归传统是个神话……以前还从未有人创造出这个神话”。让·马利·卡纳克斯———文化发展机构(ADCK)主席,一语道出了Tjibaou文化中心的特征
1)设计姿态:
        对于如何用现代语汇表达地区传统特色,皮亚诺指出这个建筑应作为一个卡纳克文明的标志建立起来,而不要沦为对民俗的模仿,或者成为一个媚俗古怪的世界。
        为此,在设计过程中,皮阿诺与当地久已存在的各种条件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当地的历史、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信仰等等,并与人类学家密切配合。
        姿态的确立为其建筑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回应:
        单体建筑——对传统棚屋构造方式的现代化在阐释
图片
图 1 文化中心与传统形式的结合

        在新喀里多尼亚岛有许多体形简单的棚屋,这是当地典型的民居建筑形象,卡纳克人把这种纯粹的建筑空间看作是建筑的起源。
        当地棚屋的木肋是用棕榈树苗制成的,上面加有覆盖层。传统的卡纳克建筑的精神在于它们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如同所用的当地材料一样,这些建筑寿命短暂,可传统的一脉相承不是基于个体的长寿,而在于与自然的渗透方式和建造的模式。
        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显著特点。基地位于努美阿东部的一个岛屿上,三面临海,南面为太平洋,东西两侧为环礁湖。该地区的风环境具有显著特点:常年盛行着稳定的东南向信风,风力较怡人;另外在一些季节里会出现来自海面的飓风,从11月到第2年的3月尤其频繁。
        最终的单体“棚屋”具有两层皮:外皮模仿棚屋,编织成木肋结构。内层是钢和玻璃构成的百叶。在这两层皮之间形成了被动式通风系统。
        布局——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借鉴
        卡纳克民族喜欢群居的居住方式,并将环境视为建筑中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棚屋散落在树丛中,由小路将其串联成村落。因此,该文化中心也没有被设计成单一集中的纪念建筑,而是由10个不同大小的“容器”组成一个村落空间。走在这条建筑群“脊柱”的室内“通廊”中,人们可以透过东面“容器”的间隔和西面一个个小庭院,感受到阳光、风和绿色。
        景观——“历史之路”
        选择当地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通过特定的布置方式,重现了卡纳克人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使人们从中领略到其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消亡、生命轮回与再生
        建筑风环境——对气候的创造性适应
图片
自然环境特点
        基地位于努美阿东部的一个岛屿上,三面临海,南面为太平洋,东西两侧为环礁湖。该地区的风环境具有显著特点:常年盛行着稳定的东南向信风,风力较怡人;另外在一些季节里会出现来自海面的飓风,从11月到第2年的3月尤其频繁。
设计的考虑:
        朝向:
        迎风面高大,背风面低矮,可以抵制海面的飓风和控制主导信风。
        对材料、细节的考虑:采用当地的艾洛克木材,在外板的细条之间留出一定艰巨,当风穿越时产生微小颤动,像被风吹动的森林。
        被动式通风系统:
        灵感——棚屋屋顶有多层树叶覆盖,可以在提纲通风的同时分散风力。
        做法——有外层弯曲木肋和内侧垂直木肋排列而成的双层围护结构,在其上不知道百叶可以将室外风源引入室内,并根据风速变化进行调节,木肋建的水平构件可以减弱飓风的影响。
图片
        一位卡纳克老者这样评价这座建筑,“It's not us any more, but it's still us.”
        这也许是对这个文化中心最好的评价了。
        皮亚诺以一种新的、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阐释,从而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这样的陌生化既使当地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重新发现自己文化的闪光点,又很好地将当地文化的精髓和好地呈现给了外来人。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uthor

    Xu Yujie

    Archives

    February 2019
    May 2015
    April 2015
    May 2014
    February 2013

    Categories

    All
    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trol
    GIS
    Landscape
    Math
    Mechanical
    Other
    Technology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